教育基金會年會

匯聚公益力量,共創美好台灣

參與年度盛會,與各教育基金會交流經驗、共謀發展,並提供資訊技術資源。

 

底下有一段 Podcast,您也可以用聽的來了解這個活動。

開創公益平台,點亮教育希望

「教育基金會年會」自2003年創立以來,已發展為台灣教育公益界舉足輕重的專業成長平台。每年匯聚近4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基金會夥伴共襄盛舉。年會秉持「交流、學習、成長、合作、發展」的核心宗旨,致力於搭建合作橋樑。教育部肯定教育基金會是推動終身教育的重要資源與力量,目前全台由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基金會多達802家(2025年7月資料),基金總額逾700億元。這些基金會長期深耕偏鄉與社會教育,使教育力量遍及台灣社會各個角落,共同提升人力素質,促進社會共善。年會的舉辦,正是匯聚這些力量,點亮台灣教育希望的關鍵場域。

2003年教育基金會舉辦了第一次的年會,開啟了分享與合作的新局面。

每年的基金會年會大約都有三、四百人的參與。

跨域主題引領趨勢,創新思維展望未來

歷年年會均緊扣社會脈動與教育發展趨勢,推出前瞻性主題。例如,2015年以「跨界‧創新‧社會力」為題,深入探討社會企業模式與偏鄉教育服務實踐。隨後,2016年的「公益互聯‧美善台灣」年會則倡導No Boundary,鼓勵跨界創新思維,並觸及環境生態議題。近年進入人工智慧浪潮,2017年年會主題則為「擁抱AI 教育共好」,強調如何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慧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與創意,打破既有框架,推動教育的變革與共好。而2018年,年會更以「教育創新 全球夥伴」為主題,涵蓋教育創新、在地創生、氣候變遷及夥伴連結等四大專題,旨在連結全球資源,共同因應社會多元發展。近年來,年會主題更進一步拓展至永續發展範疇,例如2022年的「淨零好生活‧永續新教育」以及2023年的「跨域創新‧教育韌性」。

↓ 以下圖片按下去都有公部門或原始新聞的連結 ↓

2015年以「跨界‧創新‧社會力」為題,深入探討社會企業模式與偏鄉教育服務實踐。

2017年主題為「擁抱AI 教育共好」,強調如何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慧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與創意。

2018年以「教育創新 全球夥伴」為題,涵蓋教育創新、在地創生、氣候變遷及夥伴連結等四大專題。

2019年主題是「跨時代的公益新思維」,以新思維、教育4.0及新趨勢來推動公益事務。

2020年「NPO的第二曲線」,探討NPO組織在疫情時代,是否可以發展出另一條出路。

2021年的「育見永續-全齡學習‧在地實踐」,以趨勢、文化、政策、在地扎根等四大主軸來探討。

2022年主題為「淨零好生活,永續新教育」,來賓捧著由8種台灣原生種樹苗與野花組成的綠牆合照。

重量級來賓齊聚,激盪教育新火花

教育基金會年會每年邀請各界領袖與專家學者,為教育公益事務注入新思維與視野。2017年「擁抱AI 教育共好」年會上,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臨致詞,期許民間團體善用人工智慧教育,提升學生競爭力與創意。同年,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應邀發表「大數據、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」專題演講,闡述科技與教育創新的關鍵性。在2018年年會中,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親臨會場給予祝福,勉勵與會大眾「要靠自己」。此外,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探討了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。而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亦曾於2012年年會上,分享對台灣教育現況的深刻見解與對花東教育的投入。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則在2015年年會中,以其創業經驗分享社會實踐與公益團體社會企業化之路。

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親臨會場致詞。

當年的賴院長於2017年就談到 AI 世代的到來,希望能運用人工智慧教育,提升學生競爭力與創意。

2018年年會中,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親臨會場給予祝福。

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,以其創業經驗分享社會實踐與公益團體社會企業化之路。

攜手民間力量,共築社會美好藍圖

教育部肯定民間非營利教育團體是推動終身教育的堅實力量,並積極透過「學習圈」的建立與串聯,讓各基金會共同關注並推動多元社會議題。目前,此機制已成功串聯多個教育基金會及民間團體,共同執行多達近二百項計畫,受益人次累計超過60萬,使社會教育力量得以全面推展至台灣各地。年會不僅作為基金會專業成長的園地,更扮演著政府與民間合作的關鍵橋樑,將教育公益的零散力量串聯成點、線、面的公益平台,為非營利組織提供新的力量與工具,結合科技、人文與公益,共同努力讓台灣這片土地更加美好良善。年會的持續成功舉辦,正是政府與民間教育事務基金會之間良好互動的印證,對於社會教育事務的推展與國民人力素質的提升,都具有深遠的助益。

每年現場都有海報或媒體展示,可以看到各個學習圈的服務內容,彼此交流學習。

現場也有導覽解說,讓來賓對各個基金會所從事的教育服務項目更加瞭解。

年會通常舉辦一至二日,用餐時是各個基金會彼此交流、認識的最好時段。

幕後協力支援,推動年會科技創新

在教育基金會年會的順利運作與不斷創新背後,有著許多夥伴的默默付出,財團法人金沙文教基金會便是其中之一。自2012年首度參與年會活動,金沙基金會即以分享其運用設備在學校辦理活動的經驗。從2015年起,連續四年承擔年會的影像記錄與即時剪輯播放任務。到了2019年,金沙基金會轉至後台的資訊組,利用專業的導播機,提供多畫面的簡報、音效、影片播放的專業協助,並首次嘗試現場直播技術。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,金沙文教基金會更展現服務精神,與技嘉基金會合作開發了「座位實聯制」的QR Code系統,透過掃描自己座位上的二維碼,確保來賓防疫的安全。同年亦分享了「網路傳知識、天涯若比鄰」的短講,傳授如何運用直播技術突破疫情限制。透過持續提供前沿的技術支援與分享經驗,金沙文教基金會以實際行動,默默地為大會的順暢進行貢獻力量,以服務大眾為己任。

金沙基金會前幾年主要負責現場活動的影像記錄剪輯,工作人員每分每秒都在和時間賽跑,任務是在活動結束前將整天大會進行的狀況,以一支約七分鐘的影片來呈現。

近期協助大會現場的影音控制,因為現場通常有很複雜的畫面切換,或是講者 PPT 及影片的交替播放,金沙基金會則出動專業的導播機將所有畫面整合,讓現場可以有零延遲的畫面變化。

將所有可能會出現的畫面切換模式預先模組程式化,現場就可以快速的切換。背景音樂BGM的部份也簡化成一個按鈕,活動進行中就可以快速的讓現場氣氛營造出來。

遇到比較複雜的影音工程,還要協調各個訊號來源,像是2021年前副總統陳建仁的演講,因為疫情期間的返國隔離而不能到現場,所以就以直播的方式將畫面接入現場。

2020年12月因為疫情,聯合技嘉基金會率先開發「座位實聯制」的系統(早於疾管署於2021年5月推出的「簡訊實聯制」),使用者入座前掃描座位上的QR碼,舞台螢幕也會顯示即時的座位使用狀態。

整個年會的成功,還是要仰賴大會全體委員的合作、各司其職,金沙文教基金會仍將持續地在幕後提供最新的技術,永續的為教育服務。

您可能也會想閱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